——做就做中國報業最堅實的后盾 “九五”期間,我國報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全國各地的報刊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但由于當時我國新聞紙技術裝備陳舊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檔次差、成本居高不下,新聞紙市場嚴重供不應求。許多報社社長、總編心思不是放到報紙出版發行和稿子質量上,而是擔心倉庫里的紙還夠用幾天。緊張的市場形勢給當時的中國報業帶來了巨大影響,只得依靠大量高價進口以解燃眉之急。 2004年前后,國際市場新聞紙價格持續走高,再次給國內新聞紙帶來供不應求的緊張局勢。有些新聞紙廠家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始紛紛將目標瞄準了海外市場。不少報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擔心新聞紙供給出現緊張,而影響報紙的正常出版,造成印刷恐慌。 面對這種情況,李建華召集銷售公司和進出口公司主要負責人召開了一次專題研究討論會。有人提議應該抓住時機,加大產品出口,利用價格優勢搶占國際市場,同時還可以大幅提高企業的銷售利潤。面對大家的提議,李建華卻異常沉靜,他分析說:“報紙報紙,報業的發展與造紙產業息息相關。歷史證明,報與紙唇齒相依、相互依存,紙業與報業只有且必須建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互惠共贏、共同發展?,F在正是報社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幫助和支持的時候。作為民族造紙業的一面旗幟,我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置民族報業的困境于不顧?!?br /> 隨后,李建華又組織生產部和銷售公司專題會議,指示一方面加強節約挖潛和節能降耗,把交通、燃料、原材物料等漲價因素消化到管理當中,另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開足馬力,減少停機時間和修車計劃,努力為各大報社提供充足的“糧草”,堅決做好報業最堅實的后盾。 面對華泰的誠摯、慷慨且強有力的支持,許多報社主動找到華泰協商新聞紙提價,與二十世紀末的那次報業“糧草危機”相比,這次紙、報攜手作戰,順利度過了難關。
|